——記臨江市庫區移民“十一五”規劃成果 大栗子街道望江村位于長白山腹地鴨綠江畔,距臨江市區7公里,距大栗子街道5公里。該村下轄4個社,總人口985人,其中移民737人,人均耕地0.9畝。在庫區移民生態示范村建設前,該村村容村貌可以用“臟、亂、差”來形容,基礎設施十分薄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人畜飲水不安全 該村的自來水“鐵質”管網幾十年未經改造,已嚴重銹蝕老化,“跑、冒、滴、漏”現象時有發生,供水量不足。全村每天只能定時分片供水,并且水質不達標,嚴重影響移民群眾的生產生活。 圖為望江村移民挖開自來水管道尋找冒水點 2、村內交通落后 該村是我市蜜汁葡萄的主要生產基地,種植規模達800余畝,年產蜜汁葡萄230多萬斤,年產值達700余萬元,是遠近聞名的“葡萄產業龍頭村”。但由于村內道路沒有實施硬覆蓋,道路沆洼不平,“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對該村的真實寫照。葡萄收果時,運到家就會由于顛簸而破損嚴重。村里唯一一條出行的路還要繞經林業局苗匍院內,葡萄運輸車輛受限不能進村裝車。村民只能用小車將葡萄運到村外裝車,造成鮮果二次倒運損壞及沒必要的人力浪費。每年因道路制約而造成的移民群眾收入損失就達30余萬元。 圖為建設前望江村移民群眾生產生活必經村路舊貌 3、村部、衛生所及文化活動室簡陋 該村村部自1980年建成后一直也沒有得到修繕,已破爛不堪,村干部沒有固定的辦公場所及會議室。村民代表大會的場地就成了村干部的頭疼事,嚴重影響了移民村的形象及辦公效率。村衛生所設備簡陋,移民就醫條件非常差。移民文化生活十分貧乏,沒有正規的活動場所,人們還處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存狀態。 圖為望江村改造前文化活動室舊貌 圖為改造前望江村村部舊貌 圖為建設前望江村文化休閑廣場舊貌 4、移民群眾居住環境惡劣,生態環境破壞嚴重 由于我市地處東部山區,冬季漫長且寒冷。望江村移民群眾的住房大多是60年代或70年代建的“裸房”,沒有抹墻面,四面透風,御寒能力極差。移民群眾也想了許多御寒的辦法,比如說:搭建塑料取暖棚,大量儲備燒柴等。搭建取暖棚占用空間大,每兩年就要更換一次,每更換一次就要投入200-300元不等。取暖棚的取暖效果不但不好,而且私搭亂建、雜亂無章,嚴重影響了移民村的形象,還埋下了火災隱患。大量燒柴的儲備,砍光了山上的樹木,嚴重破壞了人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 圖為改造前望江村移民群眾住房舊貌 二、借移民后扶東風,促進移民生態示范村建設 根據《吉林省庫區移民生態示范村建設的指導意見》要求,在我辦積極申報及省水庫移民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我市望江村被確定為全省首批10個移民生態示范村之一。臨江市政府對此高度重視,并專門成立了以主管市長為組長,移民辦主任為副組長的移民生態示范村建設促進領導小組,成員涵蓋財政局、城建局、水利局、農業局、發改局等相關單位。 在相關單位的積極配合下,經過二年的集中建設,臨江市移民辦投入示范村建設資金421.58萬元,其中移民后期扶持資金391.58萬元,地方投入30萬元。望江村在以下幾個方面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道路設施硬化、亮化 進村道路及巷道全部修成水泥路,總長度超過2公里,有效路面寬度達3米以上。葡萄采摘、運輸、銷售不再受道路制約;移民出行可以穿皮鞋,白襯衫了。主干道兩側安裝了路燈,從此望江村不再是一到晚上就漆黑一片。文化休閑廣場也實施了硬覆蓋,總面積達1200多平方米。移民群眾高興得還自發組織了秧歌隊。每到黃昏,勞作歸來的人們就聚集在一起扭起歡快的大秧歌。移民群眾從此告別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生活方式。 圖為望江移民示范村建成后的進村道路及葡萄看護房 圖為移民群眾在建成后的文化休閑廣場上扭秧歌 2、圍墻建設美化 以前,該村都是用木板夾杖子,雜物亂堆亂放,杖子時常東倒西歪,既浪費有限的木材資源又不美觀。現在統一的標準化圍墻建起來了,以前臟、亂、差的院落顯得格外刺眼。人們不約而同地依托圍墻將雜物規矩起來,村民院落無意中實現了整潔化。 圖為圍墻建設前的情形 圖為建成后的標準化圍墻,村委會粉刷上了宣傳畫 3、截污排水溝渠化 建設前,該村排水溝為自然形成的土質水溝。居民生活垃圾及污水都淤積在水溝內無法排出,每當氣溫高時,腥臊惡臭更甚,蚊蠅四起,人們苦不堪言。建成后的主排水渠長230米,設計深度為2.8米,底部寬1.5米,上部寬2.2米,不但可以有效排出污水而且對位于山腳下的望江村起到了防洪作用。建成后的分排水渠長591米,寬70厘米,深70厘米,可有效排出污水雜物。排水渠兩側還栽種了好看的時尚花草及綠化樹木令人耳目一新。排水溝渠化使移民群眾的生活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空氣清新了許多,人們路過溝渠不再掩鼻而過。 圖為建成后的排水溝渠及葡萄管護房 4、村部、衛生所、文化活動室標準化 建成后的村部辦公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電腦、電視、辦公用品一應俱全,村民代表會議室寬敞明亮;衛生所得到了翻新,陳舊落后的設備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嶄新的醫療設備。移民群眾看病方便快捷,真正實現了“小病不出村”;文化活動室也得到了翻建,各種科技圖書擺放整齊,移民群眾可隨時借閱。移民群眾打麻將的少了,鉆研種養殖技術的多了;打架的少了,發展生產的多了,民風更加純樸了。在這項工作中,共計維修村部及衛生所247.5平方米,新增文化活動室及檔案室185平方米,配置會議室桌椅30套、辦公桌5套、電視、DVD 、電腦各一臺,標準化衛生所醫療設備一套。 圖為改造后的望江村文化活動室 圖為改造后的望江村民委員會 5、外墻保溫節能化 望江村住房外墻保溫是以節能環保為目的,移民自行安裝了塑鋼窗,粉刷過的保溫房煥然一新。以前,每到冬天居民住房都會反霜,時間一長就會造成棚頂脫落。統一改造后,居民室內平均溫度能達到21攝氏度,夏天室內也不再象以往那樣悶熱,真可謂“冬暖夏涼”。居民住房外墻保溫改造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明顯。建成后的保溫房拆除了塑料棚,起到了擴大院落空間,為移民群眾節約大量的燒柴(據測算,每年可節省燃煤1.5噸,合500多元錢),凈化環境,住房加固保溫,美化的效果,可以說是“一舉五得”,移民群眾得到了真正的實惠。 圖為改造后寬敞明亮、美觀大方的保溫民宅 6、產業扶持精品化 (1)望江村現在是我市遠近聞名的密汁葡萄主產區,遠銷國內多個省份。以前的望江村葡萄種植面積不到300畝,產量只有120萬斤。雖然也是以葡萄生產為主,卻由于“大田式”種植,粗放式管理,造成葡萄“產量低、品質低,價格低”,移民群眾增收困難,人均年純收入不過2000多元。鑒于此,臨江市移民辦公室轉換扶持思想,變“授人以魚,為授人以漁”,變“輸血式扶持”為“造血式扶持”,從提高密汁葡萄的產品附加值入手,積極引導和扶持移民群眾在日光溫室內開展無公害葡萄種植。2007年,臨江市移民辦使用移民后期扶持資金近50萬元為望江村建造了51畝葡萄鋼管大棚,并配套了現代化的滴灌設施。2008年鋼管大棚建成并投入使用,當年就成效顯著。大棚蜜汁葡萄比普通蜜汁葡萄提前上市25天,單株產量增加3-5市斤,銷售價格較去年平均上漲3元/市斤,畝產值達到1萬元以上。經過近兩年的扶持與引導,望江村的日光溫室無公害葡萄種植面積已達200多畝,露地葡萄600余畝,產量達230萬斤,年產值超過700百萬元,移民年人均純收入達到5000多元,遠遠超過了當地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 圖為望江村日光溫室內已經成熟的無公害葡萄園 (2)“葡萄保鮮庫”建設,護航產業發展。由于望江村種植密汁葡萄面積逐年擴大,再加上管理技術的進步,葡萄年產量已逼近300萬斤。葡萄集中上市,造成市場銷路不暢,經銷商趁機壓價,造成價格大幅回落。移民群眾種植的葡萄常常滯銷,甚至爛在地里,移民群眾遭受嚴重的經濟損失。為穩定葡萄價格,減少移民群眾的經濟損失,提高移民收入,臨江市移民辦在省水庫移民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幫扶該村葡萄協會投資50萬元建成了一座占地面積240平方米,儲存量達80萬斤的葡萄保鮮庫。望江村葡萄協會依托保鮮庫,徹底改變了移民群眾“忙賣、搶賣、低價賣”的銷售行為,平穩了人心。當年每公斤葡萄價格較上一年就增加了1元錢,全村因此增收達100余萬元,人均增收達1000元。保鮮庫的建成還增加了村集體收入,促進了移民村及移民群眾發展生產的信心和干勁。 圖為望江村80萬斤葡萄保鮮庫庫房一角 2010年7月,吉林省水庫移民管理局馮局長一行來臨江視察移民工作,并深入望江移民生態示范村考察建設情況。考察期間,馮局長對望江村這幾年的變化深感欣慰。他動情地說:“如果所有的移民資金都能發揮如此效力,那么用不了多長時間,移民的生活將會更加富裕。”望江村基礎設施及村容村貌已基本完善,現在應考慮提高移民的生活質量,并當即提出為望江村建一座浴池,解決移民群眾洗澡難的問題。目前浴池正在建設中,預計十一期間建成。 現在的望江移民生態示范村已經按照《庫區移民生態示范村建設指導意見》要求,建成了一個“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樣板,真正起到了示范帶動作用,造福廣大移民群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