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今天的臨江市,一條條平坦的水泥路向鄉村延伸,一座座別致的現代化農舍在田野間崛起,一片片現代化生態科技園區改變著傳統的種養方式和生活方式。一幅充滿生機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美好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擔負國家財政部、省財政廳兩級支農資金整合試點工作的臨江市,把試點工作作為創新財政支農機制的有益嘗試和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的有效載體,積極探索,開拓創新,不僅走出了一條集中投入、效益明顯的支農新路,更為改革資金投入管理體制、優化支出結構、提高支出效益開創了新途徑。 前幾年,除了上級財政每年撥付的支農資金外,農業、水利、教育、科技、旅游等部門也都各自向上爭取專項支農資金。由于上報項目各自為戰,項目之間互不關聯。在到位資金的使用和管理上,“小而散、多而亂、重復交叉”的問題嚴重影響了財政資金效益的發揮。 不怕無策,就怕無心。針對支農資金使用和管理中出現的問題,2004年開始,臨江市財政局在沒有任何政策可以參照、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鑒的情況下,靠“摸著石頭過河”的膽識和勇氣,在全省率先組織開展了整合支農資金集中使用的探索和實踐。實踐成果引起國家和省財政部門高度重視,并分別于2005年和2006年被省財政廳、國家財政部確定為全省5個、全國26個支農資金整合試點縣之一,成為全省唯一一個連續四年獲得省和國家支農資金整合試點政策的試點縣,共獲得試點補助資金3500萬元。 為了圓滿完成兩級試點縣的任務,臨江市緊密結合本地實際,在廣泛征求專家意見的基礎上,制定了《臨江市整合支農資金工作方案》和《整合支農資金實施細則》,建立了以政府為主導、以規劃為龍頭、以產業為平臺、以統籌為核心、以創新為根本的支農資金整合運行機制。在政府的主導下,統一規劃支農項目,統籌運用支農資金。市財政局圍繞政府確定的重點產業和重點項目,按照“五統一”的整合原則,將原有的扶貧、水利建設、農業產業、旅游建設等部門規劃納入全市農業總體發展規劃,把資金重點向優勢產業和重點項目傾斜,采取“多口進、一口出”的管理模式,將農業、水利、林業、旅游、扶貧等支農資金統一納入財政支農專戶管理,按照“集中資金辦大事”的要求,全部用于優勢產業項目發展,形成了“一個龍頭出水”的資金使用格局,確保了整合支農資金工作的科學和規范。 思想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進而決定著財政工作支農力度和發展成效。整合支農資金對破解三農問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加快新農村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既避免了部門分割和重復建設,提高了資金的使用效益,也起到了集中投入,規劃一片建成一片,投資一項見效一項的好效果。 以重點產業、重點區域、重點項目為載體,臨江市整合支農資金,全力構建的“長白山中藥材產業園、甜玉米產業園、生態農業產業園、鴨綠江水產養殖園、食用菌產業園”五大農業主導產業園區初具規模,項目覆蓋所有鄉鎮街,更多農民從中得到實惠。通過財政資金的持續投入,培育壯大了黑松甜玉米、春達葡萄酒、健今藥業、花山食用菌、望江蜜汁葡萄等一批實力雄厚、覆蓋面廣、帶動力強的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了一批特色鮮明、規模較大的優質農產品基地,開發了一批市場占有率高的名優特產品,走出了一條農業增產增效、農民持續增收、農村更加和諧繁榮的新路子。 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是支農資金改革的中心和主題。臨江市按照“典型引路、整村實施、板塊推進”的原則,基本建成了六道溝鎮、葦沙河村、黑松村、花山村、小營子村等一批建筑風格迥異、布局合理、村容整潔、環境優美、功能齊全的亮麗新農村,成了臨江市新農村建設的樣板工程,示范引導作用充分顯現。 葦沙河鎮位于鴨綠江沿岸,風光秀美,景色宜人。但多年來由于資金投入不足,且零散、分散,使有限的資金沒有充分發揮出應有的效應。2005年開始,臨江市把葦沙河鎮作為整合資金的重點地段,充分發揮資金整合使用的效應,修筑江堤護岸,建設旅游碼頭、廣場,開發治理金銀峽景區,新建葦沙河“國家級標準化游客服務中心”,同時,建新房、修村路、通水電、安路燈、裝有線、改水改廁……集中投入的支農資金,使葦沙河鎮各項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區域功能整體提升,一個現代化的邊境旅游重鎮正在崛起。 站在鬧枝鎮黑松新村的文化廣場上,北側,標準化的農民住宅樓豪華氣派;南側,二層樓的農民別墅并排展開;東側山腳下,秸稈氣化站靜靜矗立;西側,30多棟蘭瓦白墻的新農舍整齊劃一。村領導介紹說,村民家家用上了地熱采暖,戶戶通上了秸稈氣化燃氣灶,村里還為住樓戶統一安裝了太陽能。村民們高興地說,“是政府幫我們圓了城市夢”。 近年來,臨江財政整合支農資金,集中財力對農村中心校全面提升改造。現在,各學校內實驗室、圖書室、閱覽室、微機室、衛生室、語音室、多媒體室等一應俱全,班班配有投影儀、錄音機,通過校園網,實現了遠程教學和教育資源的共享,連省人大、省教育廳來視察的領導都驚詫:“沒想到在我省大山深處的農村鄉鎮,還有這么漂亮的學校,比省城的一些學校標準都高,條件都好。”目前,臨江市農村中心校以上學校和鄉鎮衛生院全部實現達標,而這一切和公共財政對“三農”的支持是分不開的,使財政改革的成果真正惠及了更多的農村百姓。 整合支農資金解決偏遠農村人畜安全飲水難題擺上了日程。當新打成的一眼機井里嘩嘩涌出清泉水時,元寶頂子村30多名村民們聚集在村口,自發地燃起了鞭炮,用大山里最質樸的感情,感謝黨和政府、感謝臨江市財政局幫他們圓了幾代人的飲水夢。 從住泥草房到住樓房別墅,從常年喝苦堿水到喝上山泉水,對于臨江的一些農民們來說,簡直就是一個夢。而讓這個夢變成現實的,正是臨江市財政局堅持實施的支農資金整合改革。 支農資金出妙筆,邊城農村譜華章。臨江市財政局整合支農資金產生的效益如妙筆生花,描繪出新農村建設的美好畫卷,奏響了千萬農民致富奔小康的主旋律,指引著廣大農民朋友由此走上現代農業之路。而臨江財政人轉變觀念,大膽探索,求真務實的作風,正如一泓汩汩的清泉融入村民心中,使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甜美。 |